随着时间的推移,如今距离iPhone17系列正式发布已经不远了,甚至连一个月的时间都没有了,这也让用户的期待值大幅度提升。
但没有想到的是,当新机还没有发布的时候,市场中却经常传出关于iPhone18系列的消息,这也让果粉的选择变得很纠结。
尤其是近期,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的最新爆料如巨石投湖,揭示了2026年iPhone18系列的关键信息。
从iPhone18到iPhone18 Fold,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变化,因此话不多说,看看到底能够带来多么强悍的吸引力吧。

根据郭明錤的报告揭示,iPhone18系列所搭载的A20芯片,其核心变革始于封装技术,将彻底摒弃沿用多年的集成扇出(InFO)封装方案。
转而拥抱台积电的晶圆级多芯片封装(Wafer-Level Multi-Chip Module, WMCM),这绝非简单的技术迭代,而是芯片物理结构的根本性重构。
简单来说就是允许在单一晶圆上直接集成多种不同功能的芯片单元,比如CPU、GPU、神经网络引擎,甚至高速DRAM内存。
这意味着芯片内部不同核心之间的数据传输路径被极大缩短,信号传输速度飞跃提升,如同把分散的部门集中到同一楼层办公,沟通效率自然成倍增长。

更令人惊叹的是,WMCM技术无需依赖传统的中介层(interposer)或基板(substrate) 进行芯片间的复杂连接。
这不仅大幅简化封装流程,提高生产良率,更带来显著的物理优势:芯片整体厚度得以减薄,散热效率获得优化。
然后A20芯片的另一大飞跃是其制程工艺将率先迈入台积电的2纳米时代,相较于目前iPhone15 Pro系列A17 Pro芯片的3纳米工艺,2纳米意味着晶体管密度再次实现指数级增长。
郭明錤预测,这将带来运算速度和能效表现上的“显著提升”,无论是处理复杂的人工智能任务、运行大型游戏,还是应对多任务并行处理都是如此。

其次苹果折叠屏的首秀终于有了明确的时间表,郭明錤确认,这款具有历史意义的产品将与iPhone18 Pro一同在2026年下半年正式发布,并很可能被命名为iPhone18 Fold。
而且摩根大通的分析师此前给出了更为具体的价格预测,1999美元(约合人民币14300元),定位直指超高端市场。
关键除了命名之外,在设计形态上选择了成熟且实用的翻盖式方案(类似三星Galaxy Z Fold系列),配备内外双屏幕。
其中内屏作为主力显示区域,尺寸高达7.76英寸,分辨率达到2713×1920,且采用的是无开孔的真全面屏设计,前置摄像头将隐藏于屏幕下方(屏下摄像头技术),带来沉浸无瑕的视觉享受。

外屏尺寸为5.49英寸,分辨率2088×1422,采用主流的挖孔屏设计,便于快速查看信息和进行简单操作。
而折叠屏的核心痛点折痕问题,这也一直是用户关注的焦点,爆料显示苹果投入巨大资源研发的全新技术将应用于iPhone18 Fold。
目标是将屏幕展开后的折痕视觉感知降至最低,力求实现“几乎看不到”的效果,这将是其挑战现有折叠屏市场格局的关键武器之一。
不出意外,在结构坚固性和耐用性上,苹果同样堆料十足,且影像方面有望配备两颗后置摄像头,虽然数量上看似精简,但结合苹果强大的计算摄影能力和A20芯片的澎湃算力,成像质量依旧值得高度期待。

然后一个重大的交互变化在于生物识别方式,多方爆料指出,iPhone18 Fold可能放弃沿用多年的Face ID面容识别技术,转而采用屏下或侧边整合的Touch ID指纹识别。
这可能是出于折叠形态下内部空间排布、前摄位置(屏下)以及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,对于习惯Face ID的用户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需要适应的转变。
另外郭明錤的报告还勾勒出iPhone18系列整体的发布节奏,比如2026年下半年(预计9月)率先推出搭载A20芯片的旗舰产品,包括iPhone18 Pro、iPhone18 Pro Max 以及划时代的iPhone18 Fold。
2027年春季(预计3月)发布定位相对亲民的iPhone18标准版和可能存在的iPhone18 Air,且配置规格会降低一些。

总而言之,当A20芯片的封装革命遇上折叠屏的形态创新,iPhone18系列注定成为苹果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那么综上信息所述,大家对新机有什么期待吗?一起来说说看吧。